新闻界

甘惜分新闻观的价值坚守及理论转向

甘惜分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奠基人,为我国的新闻事业、新闻教育奉献终生。他历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跌宕起伏,虽屡遭变故,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从未动摇。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同时,他的新闻思想随时代更迭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在他新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都曾给中国新闻界带来启迪,部分思想甚至对当下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教育依然意义深远。

一项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不是泰斗,也不是大师,我只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观点探索新闻规律的人。”①在2013 年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采访时,时年97 岁的甘惜分教授这样总结自己。3 年后,这位百岁老人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新闻事业。许多与甘老熟识的人,回忆起甘老的一生都认为那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不断探索真理的一生。1938 年,不满22 岁的甘惜分就到了延安参加革命。1945 年内战爆发后,甘惜分又由政治教员转而从事晋绥区的军事宣传工作,随后便作为新华社记者在新闻一线工作了近十年之久。1954 年起在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成了他新闻工作新阶段的起点。

他这一生所经历的都是新中国从无到有、从有到变革的大事,他的新闻思想也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过两次明显转变。所幸,面临种种时代巨变与思想激荡,他始终坚守初心,直到垂暮之年,依然以自己20 多岁就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为豪。随着年岁增长和研究深入,他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有了更接近真理的阐释,他的新闻观由绝对拥护党转为对科学的上下求索。他在80 岁高龄时编著的《一个新闻学者的自白》包含了很多他早年未曾表露的批判和改革的观点,文集原名叫《地狱的入口》,引用自马克思的名言“科学的入口是地狱的入口”,最能体现他晚年的新闻思想。

在解决新闻问题时,他从不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中的一般原理为指南,积极探索中国新闻事业的特殊规律。他对自己、对学生和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始终是“立足中国土,回到马克思”。甘老的思维方式在后期由正统派转向严谨的科学研究的逻辑,但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他一直的坚守。

两次转变:新闻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

1.前期:新闻观念的党性、政治性原则。甘惜分新闻思想中的党性原则十分坚定,回顾他的革命经历不难发现原因所在。他虽生于环境相对封闭的四川邻水县,却与同乡进步青年积极投身革命。战时,他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系统学习了马列经典思想,阅读了列宁文集20 卷及部分马恩著作,这为他的党性、政治性原则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青年甘惜分作为党的政治教员的工作经历也坚定了他新闻思想中的党性与政治性原则。从事新闻实践活动时,他身处新华社、《红旗》杂志社这类中央级别的绝对拥护党的新闻机构。

这些学习和工作经历使他很快成为党忠实的干部,可以说,早期甘惜分形成为政治服务的新闻思想既有历史因素,也是时代的特殊要求。新闻事业在那个特殊年代是完全从属于政治的,他认为,“那时我们有两大敌,外国侵略者和内部反动派。我党的一言一行,稍有不慎,就会给敌人以口实,作为攻击我党的资本。声音在宣传上必须全党统一口径,要求高度的集中统一”②。即使甘惜分后期的新闻思想淡化了必须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但他始终认为新闻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

2.过渡期:“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后的反思——党性与人民性的结合。1956 年,国内新闻界开始了第一次新闻体制改革,但由于正统的新闻思维长期占据他的头脑,短期之内的冲击使他尚未考虑清楚是否需要有所转变,他并未在这个阶段的改革中草率地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在会议上选择继续坚持党性原则。

1957 年,他初到北大当教授时,面对照搬苏联模式或西方模式的教材已觉为难,此时他就开始筹备编写中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著《新闻学理论基础》,但接二连三的变动使这本开山之作延迟了将近20 年才得以出版。“文化大革命”时期,甘惜分面对国内各行业一片混乱,自身也陷入被批判下放的困境,特殊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新闻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在这一时期,他已经开始考虑新闻工作中的党性原则与人民性原则的平衡共生。

从1956 年共和国的第一次新闻体制改革到1978 年新闻业第二次“拨乱反正”,种种剧变给甘惜分很大冲击。这一时期他也不再在党媒工作,高等学府内思想相对自由的环境给了他思考空间。但刚刚踏上学术之路就遭遇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此时的他即使有一些疑惑与反思,也无法沉下心做研究以改变长期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因此笔者认为此时为甘惜分新闻思想转变的过渡期。

上一篇:全国新闻界象棋比赛闭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夺冠
下一篇:农村卫生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全国优秀乡村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