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
探析扶贫助农新闻的温度与深度
一、引言
在当今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接触的大多数新闻线索都不是第一次发生,就比如扶贫助农新闻,这类题材长期存在,扶贫助农的形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对一些扶贫助农“老题材”常报常新,让一些看似“旧”的新闻线索焕发新亮点?如何在众多题材中选出有新价值的线索?就需要记者用心认真筛选。
二、筛选有价值的扶贫助农新闻线索
记者要懂得与之相关的方针政策,了解上级相关精神、领导人讲话,如果不懂不了解,写出的新闻就会背离初衷,就容易出现原则错误。“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 “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保障特殊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等等都是我们需要牢记并理解的。记者眼睛不仅要向下看,从基层寻找亮点,寻找有价值的线索,更要向上看,关注时事新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只有这样,在扶贫助农线索筛选时,才能更精准的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筛选有价值的扶贫助农线索,还要和当前形势结合起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段时间,因为各地交通管制,农产品滞销成为很多农民面临的难题,这时,记者得到很多关于干部、志愿者搭建助农平台、利用网络助力销售的线索,不少线索雷同化,在这些线索中,沧州日报的记者发现了几个有亮点的助农线索,如《河北东风养殖信守承诺回收商品鸭——为养鸭户挽回损失1500多万元》是河北东风养殖为养殖户着想,避免养殖户受损,体现了企业的诚信和社会担当;《百万公斤鸭梨积压滞销,沧州梨农四处求助,却婉拒270多个订单》是青县盘古镇小盘古村的梨农为客户着想,也为了盘古鸭梨的品牌,婉拒了一个又一个远途买家,体现了梨农大义和品牌意识,是新时代农民的进步。两则新闻刊发后,各媒体纷纷转载。可见,在农产品滞销问题很多时,并不是所有的扶贫助农线索都有新闻价值。任何时候,新闻线索的采用都要结合国家和社会形势。
三、给扶贫助农新闻增加“温度”
获得了有价值的扶贫助农新闻线索,还要写出有“温度”的新闻。于媒体而言,新闻的“温度”,源于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媒体价值观的良好体现。于记者而言,新闻的“温度”,是记者具有的对人间冷暖的关怀之心。做“有温度”的新闻,就该时刻关注那些能撩拨人们心弦的新闻事件和人物,去体会并展现来自平凡的真、善、美。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新闻报道的指导原则。扶贫助农类的新闻源于基层,是与人民群众生活生存相关的鲜活事件,这类新闻的写作,记者更应怀有人文关怀的意识,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去体悟生活,倾听基层的真情实感和生活喜忧,感受贫困户、受助农户生活前后的巨大变化,体会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同时,把稿件的采访创作与读者阅读体验紧密相连,要让读者逐渐成为新闻的参与者甚至是新闻角色,让有“温度”的笔触带着“人情味”去触摸读者的内心,激发不同群体的社会热情和共鸣,只有这样,扶贫助农类的新闻才能闪现光彩。
上面提到的两则新闻都写出了“温度”:
“东风养殖公司董事长徐海潮介绍,虽然公司与养鸭户有合同,但合同中有一条:如遇不可抗拒的灾害和特殊情况,公司可不回收商品鸭。公司收的每只15元的押金也不退回,由公司与养鸭户共同承担风险。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人员和车辆进不来,公司停产,养鸭户的商品鸭也卖不出去,怎么办?随着公司的复工复产,徐海潮决定,还是年前的市场价,还是行业内的定级标准,确保应收尽收。”
“‘爱心人士买梨热情很高,我每天要接50多个电话。但我们4个村商量好了,远途订单,一律婉拒。’张增来说,去年9月、10月盘古鸭梨刚下树时,运送多远都没问题,但梨经过储存,熟透了,皮又薄,经不起颠簸,即便做好防撞减震措施,也不适合远途运输。”东风养殖公司董事长徐海潮和梨农张增来的话让读者读起来都倍感温暖,这些话都激发了社会不同群体的共鸣,是新闻的亮点所在。
四、挖掘扶贫助农新闻的“深度”
深度,就是对新闻事件入木三分地进行剖析和事件背后故事的发掘。为此,我们需要多方调查,了解扶贫助农类线索是否有报道价值,我们需要策划选题、写作内容、报道形式等诸方面,将新闻所能触及的各个方面都进行细致安排才能做到有备无患。
上一篇:“翰林隔壁”及其它
下一篇:没有了